了解历史故事,学习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战争 > 正文

段谷之战有多重要,直接奠定三国历史走向

时间:2021-12-14 11:26:27 作者:admin 点击:190

其实整个三国历史的时间并不长,只有60年。但在这段时间内,天下局势却是瞬息万变,每一场战役的结果,最终都有可能决定三国结局的走向。那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势力已趋近稳定,各方都在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力量,其中蜀国在丢失荆州后,国力逐渐衰落,各方条件都不如魏国还有吴国,如果不主动出击,可能最后会自取灭亡。姜维时期,段谷之战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虽然姜维军损失不算大,但战败后,姜维在蜀国内部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此后被灭国埋下隐患。

1、吴蜀北伐

说起三国时期的标志性战役,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起的便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则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而夷陵之战算是彻底决定了三国的疆域和势力范围。

但是除了上述的三大战役,还有一场战役也是影响深远,奠定了三国归于西晋的基础,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便是魏蜀之间的上邽之战。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是以统一而非割据为最终目的,这是没有疑问的。三国间谋求统一的第一次高潮,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为结束标志,之后三国进入近二十年的休养生息阶段。

而到了公元249年,魏国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成为魏国的实际统治者,魏国大权悉归司马氏。

在这次政变两年后,司马懿便病死,其子司马师执政,此时的魏国内部对司马氏不满的人大有人在,此时魏国的精力全部集中于国内,这给了蜀、吴两国进取中原的契机。

而蜀吴也刚好这个时候完成权力交替,在吴,公元252年,孙权病逝,其幼子孙亮即位,辅臣诸葛恪掌控朝局面。

在蜀,公元253年,一直反对北伐的大将军费祎,竟莫名其妙地被刺客刺杀,北伐派姜维上台辅政。

于是,诸葛恪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姜维为了实现丞相北伐的意愿,两人都决心趁着魏国政权交替混乱的实际进行北伐,于是“北伐”的大幕重新开启。

2、要地陇西

在这场北伐战役中,魏国属于权臣篡权,在其国内必然造成新旧势力的站队和分化问题,必然加剧国内的乱局,出身曹魏功勋贵族家庭的夏侯霸,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降蜀便是明显的标志。

与此相反,吴、蜀则是分别由在国内享有崇高威望,且无比积极进取的姜维和诸葛恪辅政,在他们看来魏国的乱局是天赐良机会。

于是,吴国的诸葛恪率先发起了对魏国的反攻,公元252年,十月,新辅政的诸葛恪即率众进攻魏国,并于十二月大败魏军,斩获颇丰。

此战后,诸葛恪可谓是志得意满,开始轻视魏国。于是公元253年,诸葛恪开始谋集全国之力大举伐魏,并派遣使者前往蜀汉,和蜀汉的辅政大臣姜维达成东西共举的协议,双方一同讨伐魏国。

不过,虽然都是诸葛家的人,但是诸葛恪明显比诸葛亮差远了,刚愎自用的诸葛恪根本没有准备充分就轻敌冒进了。

结果围困新城的时候久攻不下,而吴军则因为暑湿疾疫死者大半,诸葛恪被迫退军。因为此次失败导致诸葛恪的威望大失,所以,回朝之后诸葛恪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

结果导致众人日渐不满,最终由孙峻发动政变,将其伏杀。此后,吴国政局进入长期动荡中。

虽然吴国惨败,但由于司马氏对魏廷的内部调整尚需时日,吴、蜀处于进攻方的战略态势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起主导作用的转移到蜀汉姜维身上了,而陇西则再次成为焦点。

陇西在统一天下中的战略地位天下皆知,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便将陇西作为蜀汉进取中原、统一天下不可或缺的战略要地。

而等到蜀汉建国益州,陇西就更加重要了,尤其是蜀汉失去荆州后,陇西成了蜀汉进取中原的唯一战略支点,诸葛亮北伐便始终围绕陇西做文章。

而等到姜维时期,蜀汉便经常派遣军队进入陇西地区,经过多年的反复拉锯。蜀汉实际已经形成了对陇西地区的战略包围态势。

公元253年,费祎被刺杀,姜维为辅政,其军事行动不再受掣肘。当年夏,即响应诸葛恪,率数万人北伐,拉开了大规模争夺陇西的大幕。

在这场战争的初期,蜀汉的势头是很猛的,率领大军连战连胜,甚至魏国的守将都有主动举城投降蜀汉的。

虽然因为后期缺粮,导致这次战役可能没有取得预期最乐观的目标,但是至少极大地增强了蜀廷的信心并动摇了陇西人心。

因此,蜀汉上下对这一战役是寄予了厚望,希望借此机会一举克定陇西。

3、段谷之战

于是,两年后,姜维发动著名的洮西之役,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俘虏杀伤魏军数万人。取得姜维自用兵陇西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此战对魏国震动巨大,更令蜀汉朝廷信心暴涨,不顾连年起大军远征的疲劳、烦扰,准备与魏军再来一次更大规模的决战这便是段谷之战,而战事地点是在上邽。

姜维之所以选定上邽作为决战的地点,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上邽处陇道较东端,在上邽取胜后,便于乘胜东出,封锁陇道,隔绝魏廷大军增援。

二是因为姜维是天水)人,距上邽甚近,因此他对上邽的地理地势是应很熟悉的,便于有针对性地布置军队。

三是此地距离北伐的大后方基地汉中,路途不太遥远,可以保证战斗时的人员和物资供给,保证胡济的汉中主力快速到达。

从段谷之战的过程来看,姜维的战略意图几乎是完全实现了,他是完全实现了调动魏军于上邽目的。

其通过一系列虚虚实实的操作,吸引魏军在陇西由东而西、由西而东地绕了个大圈,既能疲劳魏军,又能为胡济军由汉中出祁山趋上邽赢得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但是,操作完美的姜维却遇到一个神坑,胡济的军队竟然“失誓不至”,姜维到了预设决战地点却不得不孤军抗魏,计划在最后一步落空,遭致大败。

胡济为什么失誓不至,至今仍是一大谜团,更多人认为是牵扯到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于是大好局面功亏一篑。

而姜维的上邽之败,损失非常惨重,人员物资都损失巨大,更为重要的是蜀国内部的人心也发生了转变。

上邽之败后,蜀汉朝野、文武大臣对战争的热情一落千丈,对于姜维的北伐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支持力度,投降派开始占据上风。

不仅如此,上邽之败还直接降低了姜维的威望,而姜维威望的降低,则在蜀汉最性命攸关的时候削弱了国家的领导力量。

而胡济因为内部政治斗争竟然弃国家大局于不顾,更让姜维失望不已,尤其是此战事后,姜维受到严厉的惩处,而胡济却没受到任何惩罚,反而还步步高升了。

这直接导致姜维和中枢的离心离德,所以在此战之后,姜维便很少返回成都。

4、改变历史走向

而姜维不在成都,就直接导致了后来魏廷三路伐蜀时,居中枢调配防御的就只能以后主为主心骨,措置大多失宜,导致邓艾万余偏军便平取蜀汉。

除此之外,原本陇西是蜀汉自诸葛亮以来,数十年苦心经营的进取中原的战略基地,段谷之战前姜维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已经极大地动摇了陇西夷汉民对魏廷的信心。

而上邽之败后,姜维六年内没有出兵陇西,陇西地区的豪强百姓也是对蜀汉丧失了信心,蜀汉的力量在陇西地区全面退出。

不仅如此,陇西还变成了魏国进攻蜀汉的战略基地,蜀汉在对魏国的态势上不得不由攻势转为守势。

由此可见,上邽之败,不仅极大损耗了蜀汉的军力、国力,还直接改变了蜀汉朝野的人心走向,蜀汉的政治、军事形势由此发生逆转,蜀、吴联盟中的西线战略宣告彻底失败。

而在东线,由于孙吴政局在诸葛恪之后的动荡和混乱,实际上比蜀汉更早地宣布了失败。

由此,司马氏在三国对峙形势中便成功扭转局面,转换为战略进攻方,待其内部调整到位,蜀、吴的灭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上邽之败于蜀汉而言虽是一场大败,但是并未让蜀汉伤筋动骨,其最大的影响是耗尽了蜀汉朝野对北伐中原的热情,由此投降派上位,主战派失势。

在这次段谷之战中,由于蜀汉朝野对于此战灌注太多心力,导致这次失败在客观上形成了魏对蜀攻心的胜利,使得蜀汉朝野人心普遍转向,统一于魏亦渐成共识。

因此,段谷之战无疑是决定三家归晋的关键性战役,是可以与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一样标志三国史演进阶段的。

如果说,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标志的是实力的相对均衡,从客观上造就三国鼎立的局面。

那么段谷之战就是从心理上先期打破这种均衡,让三家归一即将来临的意识渗透到当时普遍社会心理中的标志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