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故事,学习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罗十一娘历史原型介绍

时间:2021-12-25 08:12:48 作者:admin 点击:546

罗十一娘是《锦心似玉》中的女主角,她是罗家庶女,因此在家中身份低下。但十一娘从没有看轻过自己,她一直向往更加自由的生活,直到嫁给徐令宜后,这才让十一娘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锦心似玉》是一部言情古装剧,但其故事背景和人物都是有原型可依的,那这次就准备和大家说说十一娘的原型人物是谁。实际上发生在十一娘身上的故事,有可能是根据真人真事所改编。

1、罗十一娘原型人物

《锦心似玉》这部剧是根据《庶女攻略》改编,不过和原著相比,剧版改动的地方比较多。例如在男主徐令宜的设定上,就完全脱离了原著的路线,融入了半真半假的历史内容和人物。

剧情主要讲述,明朝永平侯徐令宜,他为了为维护家国安宁,改善民生而硬抗朝堂要求开放海禁,最终历重重困难,甚至冒着被抄家灭族的危险,最终促成开放海禁,至此海上贸易繁荣昌盛,沿海百姓安居乐业。女主罗十一娘虽地位卑微,但非常有主见,她向往的自由人生,而且和男主几经周折情愫暗生,先婚后爱相知相许的这么一个故事。

感觉剧情和小说《金云翘传》有些相似。《金云翘传》属章回小说,全书4卷共20回,署名是“青心才人编次”,成书于顺治、康熙年间。后来越南阮朝诗人阮攸在1813年出使中国后,得到这部书,并回国之后改用越南本民族文字喃字写成了3254行的叙事诗后流传下来。这本书主要叙述出身书香门第的王翠翘一生坎坷的生活遭遇,而罗十一娘的原型或许就是王翠翘。

本书男主徐海是祸害中原沿海第二强的“假倭”武装团伙,所谓“假倭”就是当时中国的海盗和日本海盗组成的联合团伙,他们实力仅次于汪值海盗团伙。后来胡宗宪在一直无法剿灭徐海的情况下,听取明末第一谋士徐渭的意见,采用离间,枕头风,诱降的办法最终让徐海团伙内讧,杀完团体内的倭寇后中国海盗内斗,最终徐海被胡宗宪设计放下武器后被围杀。

徐海死后,王翠翘控诉胡宗宪,最后想跳海自杀。

感觉《锦心似玉》就是《金云翘传》的“艺术升华版”,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2、王翠翘人物介绍

王翠翘原为北京民女,德才兼备,色艺双绝。本与书生金重相爱,父与弟因被诬为盗案窝主而入狱,性命难保,她毅然牺牲爱情和自由,卖身赎父,并荐其妹嫁金重。因此沦落风尘,先后两度为娼。第一次从良为柬生外室,被大妇劫持为奴,痛加折辱。后乘间逃出为尼,又被人拐卖到娼家。第二次从良做了海寇头目徐海的压寨夫人,借寇兵为自己清算了十几年的恩怨旧帐。后力主接受招安,导致徐海败亡,自己被俘,受督府戏辱之后赐予永顺酋长为妻。翠翘愤投钱塘江自杀。为僧尼救起后,同家人团圆,与妹妹翠云同事一夫(金重),幸福终身。

《金云翘传》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女主角王翠翘,是明中叶大海盗徐海的侍妾。徐海原是杭州虎跑寺的僧人,叫明山和尚。其叔勾结日商,搞走私买卖,把徐海交给日商做人质。后来其叔在走私时被明将所杀,日商向徐海讨债。徐海善战,就当了海盗,抢东西还债,成为当时最有势力的两大海盗之一(另一大海盗是王直)。浙闽总督胡宗宪招降徐海,而徐海的宠妾王翠翘极力劝徐海投降。徐海缴械投降时,官兵不守信用,乘机杀害了他。王翠翘被督府奸污后,赏给永顺酋长。她感到对不起徐海,路过钱塘江时投水自杀。这个事件在当时流传很广,许多作品作了记载。

3、《金云翘传》简介

《金云翘传》是清代青心才人著作的小说。该小说的主旨,是通过描写王翠翘的悲惨遭遇,反映封建社会里“红颜薄命”的现实。小说的开头写一首“月儿高”的曲子,曰:“薄命似桃花,悲来泥与沙。纵美不足惜,虽香何足夸。东零西落,知是阿谁家。从来国色招人妒,一听天公断送咱。”这分明是一首慨叹女儿薄命的曲子。接着又以历史上的美人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李清照,朱淑真、蔡文姬等人的悲剧命运为例,说明广大妇女都是薄命的,而且是“有了一分颜色,便受一分折磨;赋了一段才情,便增一分孽障。”(第一回)也就是说,妇女遭遇人生悲剧,不是个别的,而是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越是美丽的,有才情的女子,命运越是悲苦。

作者在作品中颂扬孝心是毋庸置疑的。王翠翘命运之转折点便是为救父兄而被迫卖身于人,因此才开始了她坎坷湖海的命运。作者在对王员外一家人的刻画上体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与当时社会上人情淡薄、唯利是图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尽显温情的一面。作品围绕着报恩与救赎,彰显了百善之首的孝心和主人公有勇有为的个性,为社会树立正确的精神榜样,足显作者力图挽救逐渐萎靡的社会风气的意图。

除了在精神上表现出作者的救世之心,在政治措施上亦见其心意。作者在否定王翠翘个人复仇方法的同时,指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即依靠军官和朝廷的力量平息草寇、整顿社会,对当朝为政者寄予了殷殷希望。可以说,青心才人对官府的描写并非都是正面的,亦有不少尽显官府的懦弱和丑态,不乏讽刺和贬责之情。但对于解救人民、解救社会之任,在作者看来,最后的期望和寄托者仍在最高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