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故事,学习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华夏历史 > 正文

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是什么意思?汉为什么是下策?

时间:2021-12-15 19:51:05 作者:admin 点击:180

严尤新朝重臣,在王莽时期担任大司马,一生征战无数,并且战绩可嘉。当时王莽对匈奴也是一筹莫展,想听听各位对于匈奴一事有何看法,严尤就说:“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意思就是周、秦、汉三朝对于匈奴的战略没有一个算是上策的。不过汉武帝时期明明就是对匈奴取得了大胜,为何严尤还要说汉朝是下策呢?

严尤是王莽的同学,曾担任过王莽新朝的大司马。当时,王莽当了皇帝以后,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制。他以西周为蓝图,试图把当时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改为西周那样井田制(王田制)。又想用西周初年的周礼,来对当时的社会进行礼治统治。也就是说,他想把当时成熟的封建制推翻,改成奴隶制。

王莽不仅对国内进行改制,还试图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改制。那时候的汉朝有个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没有西海郡,于是,他强行要求羌人把青海湖一代的土地献出来,变成西海郡。然后,他为了体现西周初年那样,中原地区的国家应该比周边的少数民族高人一等,因此把匈奴、高句丽这些国家从“王国”降为“侯国”,对匈奴单于的称呼改为“降奴服于”,对高句丽的称呼改为“下句丽”。其它西域各国及西南各少数民族,都采用这种方式“降格”。

王莽这样做,当然让周边的少数民族很不满,包括匈奴在内的少数民族国家,都起来反抗。于是,王莽调集几十万大军前往征讨,要像西周那样“王于兴师”,把周边的那些少数民族给打服。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大司马的严尤,反对王莽的这种做法,对王莽说了这番话:“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严尤为什么说在对待匈奴的政策上,“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

严尤讲了他的理由。严尤认为,周朝对待匈奴(猃允),就是派军队去驱逐他们,把他们撵出国境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周朝所获得的安宁也是最长的。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对待匈奴的政策,是多次攻入匈奴的腹地,打击远逐。不过,汉武帝虽然多次打败匈奴,但是从来没有制服过匈奴,三十年间边境上从来没有平定过,也让中原国家耗损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秦朝的时候,对待匈奴,不仅远逐打击,还大量征集老百姓修长城。最后的结果是,秦朝的财力物力都用光了,秦朝也迅速崩溃了。

所以,严尤最终做出一种评价: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

那么,上策是什么呢?严尤并没有说。

接下来,严尤就分析了发兵攻打匈奴存在的“五难”,希望王莽不要贸然出兵。但是,王莽并没有听严尤的,发兵大举进攻匈奴。

而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王莽的军队在边境上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国内却趁机发动了绿林、赤眉两支农民起义。各地诸侯也纷纷加入,推波助澜。王莽的新朝,就像当年秦朝所遇到情况一样,迅速被推翻了。

如此看来,王莽对待匈奴的政策,既不是周朝的中策,也不是汉朝的下策,而是秦朝的无策。最终,新朝也走到了秦朝那样的悲剧。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在严尤的心中,对待匈奴的“上策”是什么呢?

虽然严尤并没有说,不过,从他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严尤认为,对待匈奴的政策,上策应该是“德化”。

“德化”其实一直是中原王朝倾服周边少数民族国家所提倡的方式。意思就是,中原国家的皇帝,应该建立自己良好的“德”。给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做出榜样。要以良好的“德”,让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倾服,自然就归顺于中原国家的统治。不需要中原国家发动战争打击他们。

最理想的政治版图,是尧舜时期。因为尧舜有高尚的“德”,不仅仅周边少数民族会倾服,连鸟兽也会倾服(当然了,史料上写那时候鸟兽倾服尧舜,或许是一种比喻)。西周初年,文王武王也是因为有很高的“德”,因此才能取代商纣。不过,相比于尧舜,却已经低了一个等级。所以他们对待匈奴使用的政策,只能叫做“中策”。

严尤在这里说的这番话,其实还不仅仅包括对待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还有对王莽改制的批评。王莽那样强行在形式上复古西周的做法,其实只是学到了皮毛,并没有学到“德化”的精髓。要学到精髓,就应该以尧舜为榜样,对天下实施仁政。

然而,自称是儒学大师的王莽,不屑于和严尤讲这些,坚决按照“想当然”来做事情。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