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故事,学习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床前明月光的床指什么,究竟是窗还是胡床

时间:2021-12-18 11:19:54 作者:admin 点击:276

李白的《静夜思》在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语言虽然朴素,但让人感同身受。不过这首诗有很多细节,可能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例如第一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其实这里的“床“并不是指我们睡的床,而是“窗”。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称“床”是胡床,那胡床又是什么东西?下面就准备跟各位讲讲这个问题,如果感兴趣的话就别错过啦。

“床”是“窗”之说和“胡床”之说

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有,床前明月光的床其实是“窗”的通假字,理由有二。一是床和窗读音相似,再者在窗前赏月比较符合我们的正常思维。但对这种说法的反驳理由也十分有力,一是根据古人通假字的习惯,一般是有这个读音而没有这个字才会用已有的字代替,且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但明显在古代早已有“窗”这个字,而且也没有其它诗句能够佐证“窗”是床的通假字。

另一种说法则是“胡床”之说。以马未都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床前明月光”的床应该是胡床。胡床就是古时候一种可以折叠的交椅,类似方便折叠携带的小板凳或者吊床。再者李白出生在胡地,在自己的诗中,使用自己家乡的方言也不足为奇。但从《静夜思》的写作背景可知,这首诗创作于太白下榻扬州旅社时,在汉地之处,又从何处去找胡地的“胡床”呢?

床为本意之说

在郭沫若先生提出质疑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学术界并未对“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即睡床提出异议,在李白的其它诗中,“床”也都为睡床,比如“床中绣被卷不寝”、“罗帷绣被卧春风”、“笑倚东窗白玉床”······其中“床”都属于单独使用,并未有其它代指之意。但笔者认为以其它之诗佐证此诗,并非有足够的力量能够支撑。李太白的诗歌历来以随意夸张著名,联想之时各种修辞更是信手拈来,谁说在经典诗歌中,就不允许诗仙有自己的想象和创新呢?

另一方面,若是做床本意之说,那么应该是在旅社的室内,“疑是地上霜”作何解释呢?地上又如何全是“霜”呢?再者,若是躺在床上“举头望明月”,低头的动作岂不是太过高难度?

井床之说

另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说法则是井床之说。首先《说文解字》中并未收录有“床”字,而是“牀”字。原始的床是版筑两堵墙矮墙,中间堆放填充草或者皮毛以供坐躺,牀字左边的偏旁就是“墙”的古字。后来,床演变为有底座、有围栏的基本样式,比如河道就是在两岸夹水,所以也叫做河床。再到后来,就直接管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平台叫床了。

再说到井床,古时候人们凿井,为了维持井水的清澈,不被周围的泥泞污染,会特意将水井周围的地面铺上砖石或者木板之类,做一些硬化处理。水井周围这些硬化的地面就叫做“井床”,同时为了以防万一,避免人和牲畜掉入井中,发生意外,人们又在井旁加上了井栏,也就是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防护栏,因此,井栏也算是井床的一部分。杜甫的诗中就曾有描写井床的诗句: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

所以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井床呢?

首先从诗歌的主题分析,这是一首思念家乡的诗歌。我们知道成语中常有“背井离乡”这样的词语,也有比较常说的“乡井”,虽然最开始这些词语成语中的井都是指井田制,古时候八家为一井,井田制也是周代最基层的组织形式,但井田制在战国末年就趋近消灭,后来的人民对这样一种组织形式逐渐陌生,但却对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井记忆深刻。

在那时,家中生了小孩也得向水井报告,表示从此希望水井养育。再者那时祭祀水井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井”代表了家乡,象征着家乡的养育。

再说水,水是流动的,人们常常认为天下的水是一体的,比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里的水,通着家乡的水,见到水,又怎能不怀念家乡?加上月光也是千里之外,共同寄思念的物,例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井水映照着月亮,月光洒满扬州大地,思乡之情,何以为载?

第二,水井边是农耕社会人们社交娱乐和货物交易的公共场所。《说文解字》中就曾记载:“古者二十亩为一井,因为市井易,故称市井”,井边对诗人来说或许承载着幼时的记忆,也承载着家乡的风土人情,更有街坊四邻的身影,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井床与霜。自然现象中,我们都知道井水的蒸发会让旁边的井床春夏天多露水,而秋冬则多霜,李白写下《静夜思》时正值开元十四年的九月,“霜”之谜自然迎刃而解。

李白一代诗仙,一生创作经典诗歌无数,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记忆。太白的诗素来放荡不羁,浑然天成,不喜刻意雕琢,也正因此给了后人更多想象和探讨的空间,但无论作何解释,“床前明月光”所代表的意境都是独一无二的。